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。”春节,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,在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、独具特色的风俗,我的家乡也不例外,那些传承已久的春节风俗,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,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,成为我心中最温暖、最珍贵的回忆。
春节前的准备工作繁琐而又充满期待,从腊月二十三开始,家乡就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——祭灶,传说这一天,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,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等供品,希望用甜美的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,让他在玉帝面前只说好事,看着那红红火火的灶间,仿佛能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春节的热闹气息。
过了腊月二十三,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,打扫房屋、采购年货,我最喜欢跟着大人去赶年集,集市上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,红彤彤的春联、福字,各式各样的年画,还有堆积如山的糖果、坚果,以及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,让人目不暇接,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嬉戏,手中紧紧攥着买零食的钱,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😃。
到了腊月二十九,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、蒸年糕,白白胖胖的馒头寓意着来年生活富足,蒸蒸日上;年糕则谐音“年高”,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和事业一年比一年高,奶奶总是会在面团里包上红枣、花生、硬币等,吃到红枣的人新的一年会红红火火,吃到花生的会健康长寿,吃到硬币的则会财源广进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揉面、包馅、蒸制,其乐融融,浓浓的年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🧧。
大年三十,是春节的重头戏,早上起来,大人们就开始贴春联、贴福字,红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两侧,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氛围。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,贴福字的时候,大家都会故意把福字倒着贴,寓意“福到了”。
下午,家族里的男人们会去祖坟祭祖,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、兴旺发达,女人们则在家里准备年夜饭,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,鸡鸭鱼肉摆满了一桌,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鱼,寓意着“年年有余”,吃饭前,还要先放一挂鞭炮,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,仿佛在迎接新年的到来🎉。
年夜饭过后,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——守岁,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,看着春节联欢晚会,吃着瓜子、糖果,欢声笑语不断,十二点的钟声敲响,外面鞭炮声震耳欲聋,烟花照亮了夜空,大家纷纷走出家门,迎接新年的到来,长辈们会给晚辈发压岁钱,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🧧。
大年初一,人们早早地就起床了,穿上新衣新鞋,走亲访友,互相拜年,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“新年好”“恭喜发财”,孩子们会挨家挨户地去拜年,每到一家都会收到长辈们给的糖果、瓜子,还有红包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😄,这一天,大家都不会说不吉利的话,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。
从初二开始,人们就开始走亲戚了,通常会先去姥姥家、姥爷家,带上精心准备的礼品,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相聚在一起,姥姥姥爷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的,还会给孩子们发红包,大家坐在一起,聊聊家常,分享着彼此的生活趣事,亲情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浓厚💕。
春节期间,家乡还有一项独特的风俗——扭秧歌,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鲜艳的服装,组成秧歌队,走街串巷地表演,锣鼓声、唢呐声此起彼伏,秧歌队员们手持彩扇、手帕,扭着欢快的秧歌步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周围的观众们也会跟着节奏鼓掌、喝彩,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🥳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春节的氛围渐渐淡去,但那些美好的春节风俗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,它们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,更是家人之间情感的纽带,承载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,我爱家乡的春节风俗,更爱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❤️。
